近年来,人们往往用文化的差异解释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我自己也曾经进行过这样的解释。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和意义,毕竟不同文化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但是,这种解释仍然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要真正理解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必须将文化的解释置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之内,才能对其做出符合实际历史进程且真正具有本质意义的合理解释。
目前中国与美西方之间的地理政治学关系比较紧张,就不能简单用文化的差异来解释。相较于40多年前,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化差异性应该是变小了,相似性应该是更多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接受其他文化的因素。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初期,中国瞄准的学习对象主要是美欧,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留学生、考察团也是最多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差异显然要比过去更小了。但是,差异变小了,双方的关系为何却反而变得更紧张了?实际上,按照唯物史观,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不是以人的善良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现存客观矛盾的矛盾运动结果。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即西方力图通过贸易、金融规则的制定权,维护其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非常大的优势,因而千方百计试图遏制打压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全球南方国家。目前,东升西降是趋势,而西强东弱仍然是现实。但从发展的新趋势看,东方的力量会逐渐增强,这是东西方地理政治学矛盾加剧的最终的原因。咱们不可以仅仅将其归结为文化差异,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把握中西方关系的本质。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之中,人类文明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冲突还是合作?封闭还是交流?相互学习借鉴还是歧视与排斥?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回答的世界之问。如何理解文明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点呢?如果我们大家都认为文化差异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文化矛盾和冲突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文化差异是现实。只有差异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世界才能超越矛盾与冲突,这种超越是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践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习强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所在。
文化是人们实践活动所塑造的某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其运动过程中也能通过交流互鉴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如果我们按照文化决定论,就很难理解有些民族曾经繁荣但现在却衰落,有些国家曾经非常落后,如西欧就在文明道路上起步比较晚,但在近代却崛起。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近代却落伍了。但是,中国文化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了二者的相互成就。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虽然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为“根脉”,但是已经远远超出古代中国的文化视界。
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根本上是利益关系的冲突,因此只有用唯物史观来分析把握文化的差异,才能真正使文化成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的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和而不同”的交往之道。实际上,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差异不仅不是消极的因素,反而是积极的能动力量。一般说来,国际冲突往往起源于全球文化差异化现实中某些企图实现同一化甚至同质化进程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加强交流沟通,实现合作共赢是避免冲突的唯一正确选择。这就说明,合作共赢才是获得更大利益、更广泛利益、更符合全人类发展的利益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原则规范。要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民族、更多的人认识到合作共赢的普遍利益之所在。
(作者为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