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关于加强余热回收和氨逃逸治理、推动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有效落地的建议
编者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两会”建议工作组拟于2024年2月1日召开“2024‘两会’建议会”。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建言,提供更多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优质建议。现将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何平博士的建议整理分享如下:
2023年12月31日华北及中东部的大气污染情形(图片引自: IFCE)
推荐阅读:2024两会建议会,等您来献策! 中国绿发会两会建议工作组(首轮通知)
2023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是继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后的又一个重要文件。该文件反映出了政府和社会对大气污染的格外的重视和关注。
2013-2014年冬季,中国暴发了严重雾霾。“104个城市重度“沦陷”,平均雾霾天创52年之最;多地橙色、红色预警不断,PM2.5增至700、1000,爆表的“霾”纪录,令人震惊。(1)”2013年以来,国家对大气治理格外的重视,社会关注度也非常高。主管部门和涉气行业、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工业烟气排放实施超低排放标准、煤改气、煤改电、淘汰落后工艺、能源结构转型调整、大幅度的提高油气标准,加大城市扬尘管控以及将一些重污染企业搬离市区(特别是北京市),使大气质量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改善。
齐鲁工业大学研究员周勇通过多重证据对比研究(PM2.5大数据、雾霾天数的历史气象数据和实验数据),确认2013-2014年京津冀及周边省份雾霾大暴发的主因是我们大气污染治理一项工艺--湿法脱硫引起的(2),认为湿法脱硫是欧美一项成熟的治理二氧化硫的技术,但引进国内后,为了节省本金,企业取消了烟气升温器(GGH),造成燃煤烟气高湿、低空排放。这种湿烟气(白色烟羽)中含有巨量的气溶胶(可凝结颗粒物CPM),是最主要的PM2.5的前体物,气溶胶排放到近地空间后,与大气中其它污染物化合,形成PM2.5,在高湿和静稳天气下,造成重度雾霾。
目前治理烟气中氮氧化物(脱硝)主流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主要用氨作为还原剂,为了达到超低控制指标(远高于欧美标准),企业过量喷氨现象十分普遍。这些过量的氨气通过粉煤灰、脱硫废水、雾滴等被携带排出烟道,随后逃逸到大气中。
氨气是大气中唯一的高浓度碱性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氨与硝酸或硫酸等酸性气体发生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等二次颗粒物PM2.5。另外氨(氨类物质)对雾霾的影响还表现在高湿环境下,溶解于液滴中的氨类物质和硝酸盐,作为营养的东西导致一些微生物大量快速的繁殖,也会使得雾霾浓度迅速增加。也就是说,氨逃逸的问题,最后导致了PM2.5和微生物在大气中大量增加,抵消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
由于工业烟气治理过程中的水汽、气溶胶和氨的排放,导致二次污染加剧,也使得北方秋冬季主要城市的雾霾现象没有明显解除。据统计,2020-2021秋冬两季,华北/汾渭地区共出现了十三次大范围雾霾(指的是五个目标城市及以上,连续三天及以上,出现AQI大于100的情况)。2023年1月,济南的雾霾天数就达19天,西安污染天数为21天!刚刚过去的2023年底的大雾霾,跨越中东部十多个省市,几乎重复了2013年初的雾霾大暴发的情形。
在公众的压力下,主管部门于2018年起在重点地区开始实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措施,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其主要内容为在预测可能或已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关停部分涉污企业,对交通、运输、施工等活动进行管控等。如2024年1月14日,上海市已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按“上海市空气重污染专项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上海迪士尼乐园临时调整运营计划,取消“奇梦之光幻影秀”夜间演出的烟花燃放,令购票群众失望不已。而北方地区秋冬季因为空气污染频繁的停工限产,也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大气污染已确定进入了新的阶段,那就是大多数来自已经不是PM2.5一次排放,而是PM2.5在空气中的二次形成,即大气治理工艺脱硫、脱硝过程中水汽、气溶胶排放,以及氨逃逸。为快速和根本解决大气重污染问题,消除区域性雾霾,同时替代当前停产、限产、搬迁等不科学、“一刀切”的治理措施,降低环境治理成本,维持经济稳步的增长,保障居民健康,建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从两个方面加强雾霾治理举措,助力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有效落地:
(1) 加大余热回收力度,对“白色烟羽”进行治理。电厂和工业公司实现超低排放后的“白色烟羽”里含有的巨量气溶胶(包括冷却塔出塔空气),是目前雾霾久治不下的根本原因。在北方,可通过加大余热回收供暖的支持力度,在减少能耗的同时,实现雾霾治理。
(2)提高氨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工业氨逃逸是近十年氨含量增高的主要的因素,其中氮氧化物减排的超低标准是根本原因,建议大力推广无氨脱硝技术,调整氮氧化物排放的标准,助力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第二十四条提到的氨逃逸几个领域工作的落实。
何平博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环境基金首席科学家、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会长。何平博士从1996年起在资源、气候、环境保护研究、技术引进、政策咨询及环境教育等领域组织领导了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包括组织美国环境能源和低碳技术代表团访问中国,帮助解决环境和能源领域技术难题和引进新的技术,并在华盛顿组织系列“美中气候圆桌会议”、国会简报、智库专家中国城市低碳行,为跨国企业解读中国碳中和政策等推动美中气候合作。
1.新华网,“2013,拿什么拯救你——“爆表”的霾!”,新华网北京2013.12.11
2.周勇“雾霾大暴发的最终的原因:湿法脱硫取消GGH引发PM2.5粒数浓度暴增”《科学与管理》,第39卷 第2期2019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