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子栏目一
子栏目二
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供热行业多维转型渐入佳境
来源: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08 09:13:01
产品描述: 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技术专委会日前发布的《面向双碳目标的新型智慧供热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提出,供热行业未来需推进智慧化、多元化和灵活化等多种转型,实现供热从传统粗放产业到现代化产业、从单一化石能源依赖到多能互补、从单一热价向两部制热价的多重转变。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当前供热行业主要依赖热电联产,供热价格长期不变,原料成本波动无法体现于价格。供热企业经营面临...
下一个产品

详细介绍

  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技术专委会日前发布的《面向双碳目标的新型智慧供热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提出,供热行业未来需推进智慧化、多元化和灵活化等多种转型,实现供热从传统粗放产业到现代化产业、从单一化石能源依赖到多能互补、从单一热价向两部制热价的多重转变。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当前供热行业主要依赖热电联产,供热价格长期不变,原料成本波动无法体现于价格。供热企业经营面临压力,精细化管理、节能降碳转型积极性有待提升。而近年来,供热计量不断推进,居民有望实现“按需用热”,供热企业纯收入能力和服务水平或可随之提升。同时,新型热源不断丰富,当前国内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达到约3亿平方米,北方地区具备实现1.6亿平方米核能供暖能力,预计2025年地热供暖面积将达20亿平方米,多元灵活的供热模式初具雏形。

  目前,我国北方城镇地区供热仍以燃煤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等大中型集中供热作为主要供热方式,热源结构中燃煤占比约80%,地热和生物质为主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各类余热等别的热源作为补充。供热时间比较久的东北城镇地区燃煤集中供热占比高于95%。同时,由于煤、热价格多年“联而不动”,多数城市现行居民供热价格已执行十年以上,近年煤价保持高位,当前供热价格与成本倒挂,热力企业经营面临压力。

  今年以来,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出台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有关政策,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推进供热设施设备更新,加装热计量装置。通过该装置,有望实现按照每个用户用热量收取采暖费,通过“多用热多交费、少用热少交费”的方式,推动用户侧按需用热,供热企业降本增效、节能降碳。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

  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专委会委员赵文瑛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热量的计费方式可以提高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开展节能降耗改造的积极性,改善盈利情况。对地方政府来说,可以降低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同时提高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而在居民用户层面,可以解决冷热不均、过冷过热等问题,实现精准供热和按需用热。”

  《蓝皮书》指出,供热计量是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的必要环节。“源—网—站—户”各环节物料、热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计量是实现供热系统智慧调控、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的必要手段,对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赵文瑛表示,受楼体和管道设计影响,一栋建筑内的供热效果往往不均衡,过冷与过热供热同时存在的现象突出,能源浪费严重。“通常来说,供热企业会确保建筑中最冷户温度达标,而建筑中的部分位置温度则会超标。如果用户开窗散热,会造成供暖循环水降温,增加供热能耗。而供热计量的推进完善了用户侧信息收集,为供热企业综合每户用热需求、整楼供热情况,智能动态调节各户供热打下基础。”

  但与此同时,供热计量仍有待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投入也需加强。《蓝皮书》统计,目前我国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建筑面积仅占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的约15%,其中实现供热计量收费的面积占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的比例不足6%。供热计量设备初始建设的高成本、设备的长期维护和更换成本会给热力企业造成一定压力。

  《蓝皮书》建议,对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具备安装条件且达到平衡调控要求的,安装户用热量表和户用调控装置。同时,鼓励新建建筑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不能满足分户计量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则可以按楼栋进行计量收费。

  《蓝皮书》也指出,多元灵活是供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化石能源“有序退”的基础上,供热系统也应不断扩大新能源消费,积极扩大生物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和余热。

  雄安新区近年持续推广地热供暖。其中,雄县地处地热田,资源覆盖达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家住河北省雄县某小区的崔女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以前自家烧煤取暖,到现在地热供暖,不仅成本降低,同时周边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

  但也有从事地热开发的人士指出,中国的高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滇西、藏南和经济发达、需求较大的沿海地区并存在地理错位。包括地热资源在内,很多新型热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缺乏应用需求,热能远距离输送仍需降本增效。

  伴随储热技术需求不断上升,2023年全国蓄冷蓄热累计装机达到约930.7兆帕。储热技术在清洁供热、工业蒸汽、余热回收等热能利用市场有储电技术无法参与的应用场景。

  据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所所长韩伟介绍,以钙基热化学储能设备为例,由于化学转化性质稳定,设备可实现长期储能。在用能时只需通入蒸汽参与反应,设备就可放出约550摄氏度的高温高压蒸汽用于工业及民用供热需求或直接用于发电。该设备可用于移动热源车,实现消纳低价可再生能源弃电、灵活匹配用热需求,投入成本有望降低至电化学储能的约一半。

  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技术专委会日前发布的《面向双碳目标的新型智慧供热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提出,供热行业未来需推进智慧化、多元化和灵活化等多种转型,实现供热从传统粗放产业到现代化产业、从单一化石能源依赖到多能互补、从单一热价向两部制热价的多重转变。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当前供热行业主要依赖热电联产,供热价格长期不变,原料成本波动无法体现于价格。供热企业经营面临压力,精细化管理、节能降碳转型积极性有待提升。而近年来,供热计量不断推进,居民有望实现“按需用热”,供热企业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或可随之提升。同时,新型热源不断丰富,当前国内生物质清洁供暖面积达到约3亿平方米,北方地区具备实现1.6亿平方米核能供暖能力,预计2025年地热供暖面积将达20亿平方米,多元灵活的供热模式初具雏形。

  目前,我国北方城镇地区供热仍以燃煤为主要原料,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等大中型集中供热作为主要供热方式,热源结构中燃煤占比约80%,地热和生物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各类余热等其他热源作为补充。供热时间较长的东北城镇地区燃煤集中供热占比高于95%。同时,由于煤、热价格多年“联而不动”,多数城市现行居民供热价格已执行十年以上,近年煤价维持高位,当前供热价格与成本倒挂,热力企业经营面临压力。

  今年以来,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出台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其中明确提出推进供热设施设备更新,加装热计量装置。通过该装置,有望实现根据用户用热量收取采暖费,通过“多用热多交费、少用热少交费”的方式,推动用户侧按需用热,供热企业降本增效、节能降碳。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

  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专委会委员赵文瑛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按热量的计费方式能提高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开展节能降耗改造的积极性,改善盈利情况。对地方政府来说,能够更好的降低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同时提高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上的水准。而在居民用户层面,能解决冷热不均、过冷过热等问题,实现精准供热和按需用热。”

  《蓝皮书》指出,供热计量是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的必要环节。“源—网—站—户”各环节物料、热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计量是实现供热系统智慧调控、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的必要手段,对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赵文瑛表示,受楼体和管道设计影响,一栋建筑内的供热效果往往不均衡,过冷与过热供热同时存在的现象突出,能源浪费严重。“通常来说,供热企业会确保建筑中最冷户温度达标,而建筑中的部分位置温度则会超标。若用户开窗散热,会造成供暖循环水降温,增加供热能耗。而供热计量的推进完善了用户侧信息收集,为供热企业综合每户用热需求、整楼供热情况,智能动态调节各户供热打下基础。”

  但与此同时,供热计量仍有待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投入也需加强。《蓝皮书》统计,目前我国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建筑面积仅占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的约15%,其中实现供热计量收费的面积占北方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的比例不足6%。供热计量设备初始建设的高成本、设备的长期维护和更换成本会给热力企业造成一定压力。

  《蓝皮书》建议,对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具备安装条件且达到平衡调控要求的,安装户用热量表和户用调控装置。同时,鼓励新建建筑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不能够满足分户计量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则可以按楼栋进行计量收费。

  《蓝皮书》也指出,多元灵活是供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水平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化石能源“有序退”的基础上,供热系统也应逐步扩大新能源消费,积极扩大生物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热和余热。

  雄安新区近年持续推广地热供暖。其中,雄县地处地热田,资源覆盖达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家住河北省雄县某小区的崔女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从以前自家烧煤取暖,到现在地热供暖,不仅成本降低,同时周边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

  但也有从事地热开发的人士指出,中国的高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滇西、藏南和经济发达、需求较大的沿海地区并存在地理错位。包括地热资源在内,很多新型热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缺乏应用需求,热能远距离输送仍需降本增效。

  伴随储热技术需求一直上升,2023年全国蓄冷蓄热累计装机达到约930.7兆帕。储热技术在清洁供热、工业蒸汽、余热回收等热能利用市场有储电技术没办法参与的应用场景。

  据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所所长韩伟介绍,以钙基热化学储能设备为例,由于化学转化性质稳定,设备可实现长期储能。在用能时只需通入蒸汽参与反应,设备就可放出约550摄氏度的高温度高压力蒸汽用于工业及民用供热需求或直接用于发电。该设备可用于移动热源车,实现消纳低价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弃电、灵活匹配用热需求,投入成本有望降低至电化学储能的约一半。


上一篇:解码工业未来:2025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及高温热泵技术创新趋势讨论